摘要: 张廉 清代医家字通源,号霞溪,浙江诸暨人。贡生,深研经史之学,后因父病而改习医。著《麻疹阐微》行于世。另有《胎产秘要》,则未见流传。 [阅读全文:]
摘要: 泽 经外穴名见《中国针灸学》。在尺泽前下寸,直对中指处。主治甲状腺肿,上肢麻痹,前臂痉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阅读全文:]
摘要: 追 ①补虚法《素问·调经论》:“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追,言补也。” ②追逐邪气的泄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③寻求,推求。《[阅读全文:]
摘要: 注痰块 病名发于肌肤之流痰性肿块。出《医门补要》卷上。因寒湿夹痰,阻滞经络所发。证见患处起有小不,肿胀而质硬之块状突出,此处肿止块消,彼部又起,随处可见,尤以气血虚者,日可见者十块。重者可破溃[阅读全文:]
摘要: 曾若虚 宋代医家道士。陇州(治今陕西陇县)人。生活于11世纪。通医,长于针灸。寡妇患病昏厥,人以已死。若虚诊视之,针其“八邪穴”而苏。治皆类此。门人姚可久继其术,官至尚药奉御。 [阅读全文:]
摘要: 咂舌痈 病名系指牙龈生痈,致舌短的病证。本病由风热酒毒湿痰酿而成痰火,痰火风热上灼而成。治宜解毒泻火,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参见舌痈条。 [阅读全文:]
摘要: 郄门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之郄穴。在臂掌侧,当曲泽与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和前臂正中动、静脉,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