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滞热丹毒 病名丹毒偏于湿热者。出《医宗金鉴》卷七十六。亦名伤食发丹、食滞丹毒。因小儿乳食过多,不能运化,湿热蕴结于内,达于肌表而发,证见初发形若赤游丹,游走缓慢,或兼见发热面赤,口酸,舌有黄苔[阅读全文:]
摘要: 仲冬痹 病名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太阴筋病。出《灵枢·经筋》。《灵枢诠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十月(指农历)之时,故名之曰仲冬痹也。”详见手太阴经筋病候条。 [阅读全文:]
摘要: 猪黄 病名黄病而见口嚼沫从口角出者。三十六黄之。《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治猪黄口嚼沫从口角出,九日可治,十日疾势已过。宜急灸两牙关二十七壮,次灸承浆二十七壮。”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阅读全文:]
摘要: 枕矼(gōng)法 医疗技术名用于腰椎骨错位整复之方法。见《伤科汇纂》卷。其法:系令腰椎骨错位的患者,俯卧于宽长板凳上,腹部垫以布垫,肩胛部与两腿部均以布带固定于板凳上,然后用手或木杠轻轻按压或滚[阅读全文:]
摘要: 紫宫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在胸部,当正中线上,平第二肋间。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阅读全文:]
摘要: 早晨发搐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早晨潮热所致抽搐,其特点是每逢寅、卯时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动摇,口内生热涎,颈项拘急。由肝旺所致。治宜补肾治肝,用地黄丸补肾,用泻青丸治肝。 [阅读全文:]
摘要: 脏毒 病名见《圣济总录》百四十三卷。 ①指脏中积毒所致的痢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肠风脏毒,自属滞下门。脏毒,即是脏中积毒。” ②指内伤积久所致的粪后下血。《医学入门》卷五:“[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