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仁锡 清代医家(?-1860年)字稀白,青浦(今属上海市),后徙居嘉善(今属浙江)。精诊断法,尤擅长切诊。尝著《癍疹新论》,另有《痢症汇参》、《医案》、《医说》等。 [阅读全文:]
摘要: 瘀血发黄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卷五。又名瘀血黄、蓄血发黄。《证治汇补》卷三:“瘀血发黄,喜忘,如狂,溺清,便黑。”《张氏医通·杂门》:“有瘀血发黄,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大便不利,脉[阅读全文:]
摘要: 紫疱痧 痧证之见《治痧要略·紫疱痧》。系痧毒郁遏、毒伏阳明而外溃于皮表、色状如紫疱,或如圆眼、蚕豆般、溃后流出紫血,内陷一坑。治疗时,宜于患者指尖,臂弯或腿弯放至毒血;内服苏木、泽兰、金银花之[阅读全文:]
摘要: 脏毒下血 病证名因肠胃湿热所致便下血,污浊色暗之血。见《儒门事亲》卷四。又称脏毒便血。《证治要诀·肠风脏毒》:“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暗者为脏毒。”由肠胃湿热郁滞引起,主要症状为大便下血,污[阅读全文:]
摘要: 中指节 推拿穴位名中指的近端指关节部。《小儿推拿广意·阳掌十八穴疗病诀》:“中指节,推内则热,推外则泻。” [阅读全文:]
摘要: 中庭 ①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在胸部,当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胸胁胀满,呕吐,呃逆,噎膈,以及心绞痛等。沿皮刺0.3-0.5[阅读全文:]
摘要: 柱骨之会 经穴名指颈项与肩膀相交处,即两天鼎穴。《素问·气府论》:“柱骨之会各。”高世栻注:“柱骨,项骨也,谓项肩交会之处,两天鼎穴。” [阅读全文:]
摘要: 张文介 明代医家号玉泉子,履贯欠详。尝著有《玉泉子金闺秘方》,现日本有传本。另有《医要见证秘传》、《医要脉学秘传》,未见传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