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健康网 >> 西药大全

最新历史版本 :维生素B12 返回词条

维生素B12 通用名:
维生素B12 点击放大图
批准文号:
英文名称:
Vitamin B12 生产厂家:
适应症:
配制多种维生素复方制剂。补充每日摄取不足。 剂型规格:

仅限配制复方制剂。 销售价格:
成分:
用法用量:
口服每日0.5~14μg。 作用:

  维生素B12间接参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在体内需转化为甲基钴胺和辅酶B12始具活性,甲基钴胺参与叶酸代谢,缺乏时可使DNA合成受阻,导致巨幼细胞贫血。本品还促使甲基丙二酸转变为琥珀酸,参与三羧循环,故缺乏时亦可影响神经髓鞘脂类的合成及维持有鞘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出现神经损害的临床症状。

不良反应:

  罕见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禁忌症:
其它说明:
【其它名称】氰钴胺,钴胺素,cyanocobalamin
【概述】维生素B12是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水溶性维生素。1926年Minot和Murphy发现动物肝脏可治疗恶性贫血。1948年Ricks等从肝浓缩液中分离出微量的红色结晶化合物,认为即内抗贫血因子,并命名为维生素B12,同年Smith和Folkers用细菌培养和色层分离得到的维生素B12,1958年Hodgkin确定了维生素B12的化学结构。我国1958年生产。被中国及世界多国药典收载。
【性状与稳定性】本品为深红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具有较强的引湿性。在水或乙醇中略溶,在丙酮、氯仿或乙醚中不溶。可在100℃消毒30分钟或在120℃消毒15分钟,温度过高或消毒时间过长均可使之分解。维生素C、重金属盐类及微生物也能使之失效。
【体内过程】口服给药后,本品部分在胃酸中破坏,未破坏部分与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形成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后者进入回肠末端时与回肠黏膜细胞的微绒毛上的受体相结合,进入肠黏膜细胞,再吸收入血液。口服给药后8~12小时达血药浓度高峰。肝脏是维生素B12的主要贮存部位。主要经肾脏排出,除机体需求量外,几乎均以原形从尿中排泄。
【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与氯霉素同用,可抵消维生素B12具有的造血功能。
(2)体外实验发现,维生素C可破坏维生素B12。同时给药或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C时,可使维生素B12血浓度降低。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氨基水杨酸类、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等抗惊厥药及秋水仙碱等可减少维生素B12从肠道的吸收。
(4)消胆胺可结合维生素B12,减少其吸收。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备注】 产品类别:
维生素、矿物质与氨基酸 OTC用途分类:
化学药/维生素与矿物质 相关症状:
维生素与矿物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维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