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健康网

姜春华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姜春华,中医学家。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疗效卓著。60年代初即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主张,治学勤奋,勇于探索,曾提 出“截断扭转”独创性的临床治疗观点。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姜春华,190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其父姜青云儒而兼医,除诊病外终日手不释卷,甚望儿辈绍继其业。姜春华自幼喜爱书画,他虽在15岁上考入南通职业学校,但在学习之余仍用心临摹碑帖画谱。曾拜书法家李梅清(清道人)学生王圣华为师,专攻北魏体。而后,王圣华却劝他,为了为人民解除病痛,并解决生计,还是继承家学,做一名医生为好。姜春华听从了老师的规劝,决定割爱书画,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在严父的教导下,姜春华学习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诗词歌赋,在古文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又熟读了《四言脉诀》、《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家必读的启蒙书和《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在学习医书的同时,常随父侍诊,耳濡目染,取得了不少治病经验。他在年轻时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是“纯信”,而是“索疑”,身边备有一本簿子,题为“医林呓语”,专门摘录医书中不切实际的记载。如一本书中说有人患病,诊断为3年前饮酒所致,予以服药催吐,吐物犹有酒味。他录出并加评语说:“酒置在露天隔日气味即无,岂有三年之久呕出酒味来”。这种例子甚多,他常说:“学而不思则罔,对于前人的理论,要经过思索,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才有益,我不喜欢跟人家脚跟转,古云亦云”。

  古人云:“道不行于父母之邦”,姜春华为了自求独立,18岁便随着亲戚来到上海,借助同乡亲友,辗转介绍,医治微恙小疾,有一定疗效,从此立下脚跟,开始悬壶行医生涯。当时因年纪轻,诊务亦不甚忙,行医之余他发愤自学,经常跑旧书摊、旧书店买旧书,或到图书馆、大书店看书。诸凡经、史、子、集、医经各家无不披览;其于十三经注疏,周秦诸子(包括老子、庄子、荀子等)、二十四史、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以及明清各大家文集均逐予浏览;宋元理学、释道回耶、稗官野史之书亦多习阅;康有为、梁启超、胡适之著作概不例外。至于岐黄之术,更是寝馈不息,无不涉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多加悉心研索;历代诸家,自宋许叔微、庞安时、朱肱至金元刘河间、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罗天益,明代薛立斋、张景岳、赵养葵而及清之喻嘉言、徐灵胎、陆九芝等皆加以博览;《伤寒论》注家凡读百种以上,温病学自《瘟疫论》、《疫症集说》到叶、薛、吴、王诸家无不倾心阅读,面对大量的医籍,或作图表,或作考据,或作批注,抑或作对比。通过实践,他认识到,古人谓作学问要广博精深,用今天的话说,学问要如金字塔,底部越宽大,上层就越高且固,日后才能自由发展,治中医的学问亦当如此。他阅读杂志,见陆渊雷先生文,心甚钦佩,及陆先生招收遥从弟子,乃执贽请为弟子,正式拜陆渊雷为师。陆先生是革新派,他教中医也大胆地教西医,这对姜春华的学术思想影响很大。他从那时起就认为,中西医之间不应有门户之见,因为两种医学都是面对着病人。只要立足于中医,做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学点西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此他自学西医大学的教材,还利用晚上去听课,参加西医进修班学习,并从留德医学博士李邦振学习听诊、叩诊,通过中西医会诊查房学习西医检查诊断。由于勤求古训,融会新知,使姜春华的思路驰骋于多学科之间,为他后来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临床疗效亦有裨益。

  自30年代起,他开始撰写论文。《中医治疗证候发凡》连载于《国医导报》,《余云岫医学革命论批判》一文连续发表在《广东医药旬刊》等杂志。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华西医药杂志、北京中医杂志、广东医药旬刊、国医砥柱社或编辑,或特约撰述,一时名驰南北,被称为“沪地新中医青年领袖”。那时他年富力强,又担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教学工作。在不断的写作和教学实践中,使他对中医学术更加融合贯通,但他还经常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乏”,“勤能补拙”,并用景岳语刻了一枚闲章“学到知羞”,可见他治学态度的严谨。在此期间,他还写出了《中医生理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病理学》等教科书,均由北京国医砥柱社出版。

  姜春华不但撷取中西医之长,而且善于吸取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精华,方药联系实际,看病读书结合。他30岁后诊务日趋繁忙,凡日间诊治过的病例如疗效不显,他入夜就查阅前人治验,考虑选择前人医方可取之处,适当调整。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上海郊区人民逃集租界避难,饥饱不时,露宿冷食,以致疫疠流行。由于治病需要,他运用西医对急性传染病的知识,翻检了古代的天行、时行、瘟疫、温病等专著,搜求有关“瘟疫”的治法,摸索了一套治疗方法,治好了许多急性传染病人。有时为了治病救人,他甚至施诊给药,分文不取。实践使他体会到:中医不仅长于调理,对于急性疫病也有很多有效的方药,疗效是不错的。

  姜春华热爱人民共和国,热爱共产党,1954年他第一批响应号召,放弃私人开业的优厚收入,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内科医院(今华山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并兼任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从而使他的精湛技术得以更好地发挥。

肝病专家 全国闻名

  肝硬化腹水就是中医的臌胀病。因病属晚期,用药棘手,很难治愈。50年代初患肝硬化腹水病人较多,西医亦无特效办法。姜春华立志向这种顽疾发起进攻。在他的要求下,医院专为他增设了14张床位,并安排西医大学毕业的沈自尹医师协助,同时跟随他学习中医。以往中医治疗肝病多以理气为主,一般认为,晚期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慎用攻泻,因为容易造成肝昏迷。但姜春华认为:中医所说的肝具有藏血和主疏泄的功能,肝脏血瘀气滞影响肝藏血和疏泄功能,故肝病之治不论是急性肝炎的肝肿大,还是慢性肝炎的肝硬化,均可选用活血化瘀为主的方法治疗。对于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也要因人而异,由于病人体质病情各有不同,若临诊遇患者舌苔厚,脉有力,体质较强,有可攻之证,若不急先解决越来越多的腹水就会危及生命。因此,他常果断采用大剂量逐水药,急病急攻,腹水退了再扶正固本,调理肝脾。他根据张仲景“下瘀血汤”、“十枣汤”之意,以活血化瘀为主,自拟了“软肝汤”和“加味巴漆丸”等有效方药,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等方法治好了不少群医束手的肝硬化腹水病人。比如,一40岁男性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臌胀隆起,肚脐突出,大小便不通,饮食不进,西医用利尿药无效,只能靠补液和抽腹水维持。姜春华应邀会诊,他仔细地看了病史记录,询问了病情,诊腹察色,按脉视苔,然后开了处方,“十枣汤”加味,用量较重,他告诉病人家属:“吃药后若腹泻或许可治,要注意观察”。一剂药服后不久病人腹部开始作响,接着下了一些结粪,二剂药服后病人又泻出污水半盆,随之病人小便也通了,腹围逐日缩小,食欲增加。以后,姜春华又用攻补兼施的方法耐心调治。不久,这个濒临绝境的病人竟康复出院。随着一批批患者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复,病愈出院走上工作岗位,当时担任院长的钱惪教授很为惊讶,因为现代医学认为肝组织纤维化(硬化)已是不可逆的了,于是他亲下病房,自量腹围,看化验单,也曾试用硫酸镁泻下无效,终于信服,他组织写出报道性文章,肯定了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效果。此后,国内许多病人慕名而来,其中不少肝硬化腹水病人在各地求治无效,经他诊治后化险为夷。姜春华还应约在全国几家中医杂志上连续发表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肝?难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活血化瘀研究 截断扭转 肝病专家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