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健康网

手足汗出的诊断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目录

[概念]编辑本段回目录

手足汗出见于《伤寒明理论》,并指出"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但热病中肠中燥屎内结所导致的手足濈濈汗出,不是阳明腑证的主症,故不拟在本节讨论。

[鉴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常见证候
脾胃湿热手足汗出:手足汗出,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濡滑。
脾胃气虚手足汗出:手足汗出,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食纳减少,大便不实,舌澹苔白,脉象虚弱。
脾胃阴虚手足汗出:手足汗出,咽燥口乾,睡后明显,食欲不振,飢不欲食,或乾呕作呃,大便不调,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鉴别分析
脾胃湿热手足汗出:胃主受纳,脾主四肢又主运化,转输精微物质和运化水湿。由于劳倦伤脾,失其健运,或湿邪侵袭于脾胃,导致湿阻脾胃,鬱而化热,湿热熏蒸,胃中津液旁达于四肢,故手足汗出。所以《伤寒明理论》说:"手足汗出者,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傍达也。"湿邪阻中,运化失常,则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湿热内蕴,累及膀胱,则见小便短赤,熏蒸于上则见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湿热之徵。治宜清热燥湿和中,方选连朴饮、胃苓汤加减治疗。
脾胃气虚手足汗出与脾胃阴虚手足汗出:皆为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脾胃气虚手足汗出,多因飢饱、劳倦,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运转失司,津液旁注于手足而致;脾胃气虚,则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脾主四肢,手足为诸阳之本,气虚日久,导致脾阳虚衰,阳虚不能温煦于外则四肢欠温,面色萎黄;脾气虚弱,受纳、腐熟不健,运化失司,因而食纳减少,大便不实,舌澹,脉象虚弱。治宜补益脾气,方选参苓白朮散加减。脾胃阴虚手足汗出,多因热病伤阴,或恣食辛热厚味,蓄热伤阴,阴虚热自内生,扰动阴液,迫其津液外泄于四肢而见手足汗出。脾胃阴亏,虚热内扰,因而咽燥口乾,睡后明显,同时腐熟受纳功能受到影响,故飢不欲食,或乾呕作呃,大便不调;舌红少苔,脉象细数,为脾胃阴虚、虚热偏旺的徵象。治宜滋养胃阴,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手足汗出一症,既有湿热徵象,又有气阴两虚证候,但以虚证为多见。若日久不癒,出现气血俱虚者,宜调补气血为宜。

[文献别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伤寒明理论》:"阳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即是中寒者也。"
《张氏医通.杂门》:"手足汗,……热者,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理中汤加乌梅;弱者,十全大补去芎加五味子。"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手足汗出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