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健康网

猩红热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概述】


猩红热(searlet fever)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炎及皮疹为特征。


【诊断】


典型病例诊断较简单,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确诊需咽拭培养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阳性。无足够抗体。由于毒素不止一种,其诊断意义有限。

【治疗措施】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一般注射青霉素G,疗程7~10天,停药后做咽培养。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口服,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不得少于7天。重者可静脉给药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病因学】


为不同型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由于病菌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分为80型(type),各型可产生相应特异性抗体,没有交叉免疫。致热毒素有A、B、C三种,感染其中一种后,再遇到其它任一种,仍可发生第二次或第三次猩红热,但这种机会很少。

【病理改变】


病原菌及其毒素等产物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红疹。主要病理变化是皮肤真皮层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表皮有炎性渗出,毛囊周围皮肤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丘疹样鸡皮疹,恢复期表皮角化、坏死,大片脱落。少数可见中毒性心肌炎,肝、脾、淋巴结充血等变化。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寒战、发热,体温一般为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有发生惊厥或谵妄者。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进食。咽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渗出物。舌质红,乳头红肿如扬莓,称杨莓舌。颈部及颌下淋巴腺增大,有触痛。

皮疹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腹股沟及颈部,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为弥漫猩红色约针头大的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如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丘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为口周苍白圈。于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红,其间有针尖大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横行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猩红热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