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健康网

戴天章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戴天章(l7世纪中叶)
    戴天章,字麟郊。上元(今江苏江宁)人。
    [生平事迹]戴氏少年时期曾跟随林青雷习举子业。后为诸生。他好学强记.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射弋,以及书画、琴奕之类。无不研习,然而,尤精于医学。  一生著述甚丰,有《伤寒》、《杂病》、《咳沦注》、《疟论注》等10余种.多散佚。以 《广瘟疫论》5卷(1722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学术思想]戴氏以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之力作《瘟疫论》为蓝本。加以删改增补.着重辨明瘟疫与伤寒的差别.  予以发挥,对瘟疫的防治有一定的贡献。当时.人们对瘟疫虽口称“时症”。但是“平则仍用伤寒之方.拘伤寒之法”。(《广瘟疫论.序》)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在于仅知瘟疫之名  而“未得辨证之法”。因而他着重于伤寒、瘟疫的辨证.特別是早期证状的鉴別。他在《广瘟疫论.序》中说:“辨瘟疫之体异于伤寒.而尤慎辨于见证之始。”他在吴又可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详列表里证候.又介绍了汗、 下、清,补等治法。其辨证的要领在于对气、血、舌、神、脉五方面的辨识.
    1  辨气;戴氏指出,人患瘟疫之后。即有臭气从体内散发出来,轻的在床帐四周,重则充满屋室, 十分难闻、人体得生气则香。得败气则臭。瘟疫是一种败气。非一般臊、腥、焦、腐之气。须得仔细辨认.风寒邪气伤人    一般无臭气。只有在病发数日转为阳明腑证之后,方才有臭气出现,这种腐气与瘟疫的臭气不同。如将二者辨别清楚.伤寒、瘟疫就分辨清楚了,
    2  辨色。戴氏认为风寒主收敛.敛则急。面多急绷,色多光泽;瘟疫主蒸散.散则缓.故面多松缓。色多垢晦  又因受疫气所蒸。垢晦如油腻、烟薰,望之可憎。若见瘟疫之色.治法当与伤寒有別。
    3  辨舌,就是辨舌苔。戴氏认为.风寒在表.舌多有白苔。薄而滑;若渐入里.由白而黄.而燥.而黑.瘟疫初起.一见发热头痛  舌上白苔即厚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粗如积粉.与风寒迴异。这一点.对瘟疫病的早期诊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义。瘟疫入胃.会现黑苔,疫热极盛.急需攻下。如果疫邪传入胃经.  舌色颇类风寒.要仔细辨认.
    1  辨神.戴氏认为.风寒初起,神识清楚,待传里入胃后.方会出现神昏谵语:可瘟疫不同.其初疫就会神情异常,不知所苦.多烦躁惊悸;间有神志不清楚者.也多梦寐不安.闭目即有所见.
    5  辨脉。戴氏指出.瘟疫与风寒在初起时脉象迥异。但到传变之后。二者脉象颇同。他论述了二者初起与传变后的脉象特征,要求医家结合辨气、色、舌、神,精审详察。
    戴氏对于瘟疫病的辨证治疗。其贡献还在于对兼夹、表里的论析。他认为,由于患者素质的不同。同患瘟疫,临证表现却有差別。瘟疫兼证。有兼寒、兼风、兼暑、兼疟、兼痢5种。这是瘟邪兼他邪.以瘟邪为重.它邪为轻。治疗要分清主次和缓急.夹证有夹痰水.夹食、夹郁、夹蓄血、夹睥虚、夹肾虚、夹诸亡血、夹哮喘、夹心胃病、夹疝气10种。夹症属实者。以夹证为先.瘟邪为后;清其夹邪,瘟毒才能透发。夹症屑虚者.以治瘟为主.养正为辅;因邪留则正益伤,故须先除邪.正始得养。
    戴氏指出。瘟疫之症狀.变化多端,但总不出表里.他详列表里症状的表现和治法.均为经验之谈。于临床论治.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关干瘟疫的治疗  戴氏所归纳的汗、下、清、和、补5大法.亦具临床实践价值。
(l)汗法:治风寒用辛温,在病之初起。不能犯里;可治瘟疫则不同。治邪在肌表.必用辛凉、辛寒,如里证兼见,可兼通其里.(2)下法:治伤寒表罢后,如里有燥结,可取下法;而瘟疫则下不厌早.有里热即当用之。(3)清法:治瘟疫.主要在于辨热邪之深浅,邪浅者在荣卫,深者多在胸膈、胃肠,皆须用寒凉之药直挫其邪。(4)和法:疫热夹寒邪者。寒热并用;邪实正虚者。补泻合用;表证兼里证者,表里双解;疫势虽去余邪未除者.平其亢厉以和之。(5)补法:正气不足之时.疫热之邪本不当补。但有屡经汗下,清解而不退者,必须在辨明所伤是阳还是阴的前提下.补其正以却其邪。
    戴氏所论瘟疫之学.虽本于吴又可,但因他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予以发挥。故使瘟疫的辨证施治,不管是理论还是方法。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对后世瘟疫学的研讨做出了值得肯定和赞许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广瘟疫论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