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健康网

高鼓峰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高鼓峰(1623—1670年)
高鼓峰,名斗魁.字旦中,浙江鄞县人。
    [生平事迹]高氏少治诗古文辞,工书法。生平兼好医药方书。1645年。清兵南下后.他和黄宗羲等人举兵抗清,不久败归.1660年,在崇德(今桐乡县属)行医。他由儒而精医,起痼扶衰.“偶遇死症数人,投药立起”.一时名声大振,“所至之处,蜗争蚁附.千里拏舟.逾月而不得其一诊”。高氏行医于吴越间.以其余财。救济空困的亲友。治病收入,随手散尽,,因此临终时家徒壁立.几至无以为殓.
    高氏著有《四明心法》)又名《医家心法》)3卷、《四明医案》l卷,发挥张景岳、薛立斋、赵养葵诸说,参以己验。后之医家宗之者颇多。另遗著诗文有《桐斋集》、《语谿集》、《冬青阁集》数种。
    [学术思想]高氏论病偏重内因.重视脏腑功能失调,尤其着眼于真阴真阳的偏盛偏衰。治疗上着重调整水火之偏。补上升阳和疏肝理郁。并有一定的创见。
    l  对温补学说的阐发。高氏素服膺同里赵养葵医说,以温补为主.他认为人以元气为本。病以内因为主,治疗念念不忘顾护元气。并认为“人之元气有限”,故补不嫌早。攻不嫌迟,用药偏于温补  主张用扶正的手段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如他治吕留良热症案,指出“粗工皆以为风露所逼,故重用辛散。不进饮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导。孰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投以补中益气汤,则汗至而便通,热自退矣.”吕服补中益气汤不久.即下燥屎数十块,顿觉胸膈通泰。后又连服数剂,神情如旧.高氏不仅将温补学说广泛运用于内伤杂病,并且用于外感热病,强调“今真伤寒绝无。虽发于严寒.亦当作内伤治”.其论不免偏激,但他提出温病后期伤阳的问题,指出舌苔黑滑用八味丸,并在所撰《四明医案》,记载了数例用参、附等温热药以治热病伤阳的案例。如沉侨如的外甥病“伤寒”。脉浮数有力,舌黑,虽属热证.体己大虚,故医以寒凉、消导屡攻不胜。高氏则以大剂参、芪、归、术、炮姜益气助阳,鼓邪外出。兼进热粥以助药力。乃得战汗而解。高氏创用益气助阳之法,以治疗温病后期阴损及阳。以及亡阳厥脱之证。此为清代温病学家所不及。
    2 对阴虛郁证的论治。高氏不仅擅长用八味丸补阳,而且对用六味饮化裁治疗阴虛火旺之证.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气阴两虚的肺痨,用人参补肺汤。即六味丸合生脉散.加芪、术等;阴虚火旺的便秘用六味饮加苁蓉等。特别是对郁证的论治.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疾病无论内外.皆由“拂郁”而起,其验证于脉者,内起“郁脉”,多弦涩凝滯.来时不缓.去则不迟,有一种“以数非数躁动之象”,而外之“郁脉”.则大抵“或浮或洪或紧而必数者”.强调“七情过极,必生拂郁之病”。对于郁证的治疗。  一般多以逍遥散、越鞠丸加减,但若阴虚火旺之体遇此柴胡、香附等升散香燥之品伤正劫液,则易犯“虛虚”之戒.为此高氏创制了滋水清肝饮,药用六味地黄丸加柴胡、白芍、归身、山栀、枣仁。取六味地黄丸滋阴,山梔降火,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枣仁养血柔肝,更适用于阴虛之郁证。
    另外。高氏对于杂病的治疗亦有不少独到之处。如对痢疾的治疗,高氏提出“治滞下,当调气不当破气,当和血不当利血。并创“泽泻汤”及加减四方  经王汝谦实践证明“治痢甚验”  王氏并谓:“当调气不当破气.当和血不当利血二语.是治痢家千占不易之则.临是症者,当援以为鹄也.”又如在论述膈症时.对于形体壮实而有“血燥大肠枯干,黑屎积叠胃底”的患者.高氏主张将大黄加入滋润药中以助血药,谓“大肠一润利.而胃自开矣”。这在近代临床上用于消化性溃疡、痉挛疼痛  隐血而无便秘的病例已证明了其确切的疗效。
    高氏习医20余年,穷研《內经》  参究张景岳、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赵献可尤宗赵氏之学。吕晚邨谓他“熟于赵氏之论.而独悟其微”。治病侧重真阴真阳盛衰和六味、八味的加减运用, 重视内因, 偏于温补。既是其特点。亦为其所偏。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四明心法》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