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人把“大肠痈”和“小肠痈”统称为“肠痈”。多由湿热,气滞,血瘀等留注肠中,气血郁阻所致。大肠痈相当于急性阑尾炎,症见右下腹急痛,有明显的压痛或反跳痛,并可有寒热,自汗,恶心等症状。有的患者因右下腹[阅读全文:]
摘要: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失调,心经郁热所致。主要症状有身热、颊赤面黄、口舌生疮、胸膈烦闷、口渴饮冷、下痢脓血、盗汗、磨牙、易惊等。 [阅读全文:]
摘要: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不节,脾胃受伤所致。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呕逆、不思饮食、喜吃泥土,烦渴引饮、水榖不消、泻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满、口鼻干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发焦、[阅读全文:]
摘要: 新生儿非因脐风而出现惊风证候叫“胎惊”。前人认为由于孕妇饮食调养失常或精神因素,影响胎儿所致。主要表现有惊厥,知觉全失,手足抽动,面部肌肉痉挛。呈阵发性发作,不发时无异常征象。 [阅读全文:]
摘要: 小儿由于胎寒或脾胃虚寒引起的一种病症。主要症状有腰背屈曲,腹痛多啼,唇黑囊肿(陈治《幼幼近编》)。 [阅读全文:]
摘要: 疽生于脑后项背正中,属督脉经,部位与口相对,故名。又称“脑疽”。如偏于左或右的,属足太阳膀胱经,名为“偏口”,又称“偏口疽”,“偏脑疽”。多因感受湿热交蒸之气,或积热,湿毒上壅所致。顺证,则疮形顶尖[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