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吴正伦 明代医家(?1529-1568年)字子叔,号春岩子。安徽歙县人。幼年丧父,家贫而刻苦攻读。后游医至山东、北京等地,名噪时。明神宗幼年病、穆宗贵妃病,均由其治愈。曾获穆宗嘉奖,太医院御医妒其术,而[阅读全文:]
摘要: 张来 宋代文学家(1046-1106年)知医。字文潜、柯山,淮阴(今属江苏)人。攻举子业,尝官至临淮主薄、寿安县尉、著佐郎、著作郎兼史院检讨、太常少卿。与庞安时友善。尝著《治风方》,未见行世。 [阅读全文:]
摘要: 五治 ①指春、夏、长夏、秋、冬等季节的正常气候《素问·六节脏象论》:“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②治疗学名词。指治病的五方法。即和、取、从、折、属等。详各条。 [阅读全文:]
摘要: 穴位电测定 从皮肤电现象研究穴位的特性是在有外加电流情况下测定皮肤电阻变化;一种是在没有外加电流情况下从皮肤导出电流,测定电位变化。皮肤电阻测定采用经穴测定仪进行,将一些电阻低而导电量较高的点[阅读全文:]
摘要: 中毒性痢疾 西医病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疾病。属中医温病范围。临床特点发病急骤,高热,昏迷,抽搐,开始无脓血便。多发于夏秋两季,常见于2-7岁小儿。因疫毒之邪从口而入,湿热蕴伏肠胃所致。可出现邪毒鸱盛[阅读全文:]
摘要: 小儿偏风 病证名又名偏风口噤。指小儿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证候。《幼科证治准绳》:“若足阳明胃经气虚,风邪所乘,其筋脉偏急者,属外因;若足厥阴肝经风热乘脾,筋脉偏急者,属内因。若脾肺虚弱,腠理不[阅读全文:]
摘要: 形气相失 病证名指病人形体的盛衰与正气的强弱相反。即形盛气弱,或形弱气盛。例如消渴病患者,形体瘦弱,但胃火亢盛,食善饥,烦躁易怒,表现形弱气盛;又如某些痰饮病患者,形体肥胖,动则心悸气喘汗出,[阅读全文:]
摘要: 子午补泻 针刺补泻法之即左右捻转补泻。左转顺转,从子位转向午位;右转为逆转,从午位退向子位。《针灸成》:“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故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又:“男子……以阳[阅读全文:]
摘要: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药学著作浙江省卫生厅主编。本书是在天目山地区药物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间的医疗经验、中药生产和利用等进行系统整理而成。书中除介绍天目山地区自然植物分布外,按植物学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