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心下痞 证名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的症候。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阅读全文:]
摘要: 行气法 能使针刺感应向定方向扩散、传导的各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针灸成》:“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得病所。”说明本法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该法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阅读全文:]
摘要: 小中 病名中风轻症。《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谓小中之证,风之中人较轻浅,不至如脏腑血脉之甚,止及手足。治疗切不可用正风药深切治之,反引病向里,只须平和之剂调理。 [阅读全文:]
摘要: 胁疽 病名痈肿之生于胁部者。出《外科理例》卷四。因足厥阴肝经郁火积聚而发,初起者形如豆,如梅李,质硬而状平塌,漫肿似疼似痒,不红不热,其成脓多较迟缓,若溃,其脓水清稀,难速愈。早期治宜内服柴胡[阅读全文:]
摘要: 胁满 证名胁肋部胀满之证。出《素问·六元正纪论》。由气滞、痰凝或少阳受邪所致。肝气郁结,滞于胁肋,可致胁满。《诸病源候论·诸饮候》以痰饮停积,可致两胁胀满。《类经》卷十七:“少阳之邪有余者,当[阅读全文:]
摘要: 下关 ①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少阳之会。在面部耳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布有面神经颧支。耳颞神经分支,及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上颌动、静脉。主治牙痛[阅读全文:]